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环球看热讯:“牦牛之地”玉树

2023-03-01 21:03:21 来源:青海日报

图、文/才仁当智


【资料图】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源头,素有“牦牛之地”的美誉,还被中国肉类协会授予“中国牦牛之都”的称号。从玉树岩画上众多的牦牛图案可以看出,玉树先民很早以前就驯服了牦牛。 

生存在青海高寒地区的人们能一辈辈生生不息,离不开牦牛肉,它让高原人的营养得到补充、筋骨得以强健、免疫能力得到提升。在玉树,牦牛肉也是最普遍和基本的食物,一个月中食用四五次“手抓牛肉”是常事,在婚丧嫁娶、节庆迎宾时牛肉更是不可或缺。秋冬之交,有的人家宰食牦牛达三到五头之多。冬至前后,人们选用优质的肉切割成条状放在麻袋里,然后在通风的地方风干,以备在畜类跌膘的春夏季节食用。

炭笔水彩画 才仁当智作

牛皮除了被制作成储藏青稞、面粉等物品的包、袋和新生儿的襁褓,还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衣袍、鞋帽、绳索等用品。在玉树通天河古村落“仲达仓”,笔者见过可以装三吨青稞的牛皮粮仓;牦牛绒的用途主要是制作帐篷,而帐篷是这个牛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流动的家园。藏族史诗《格萨尔》中描述,在嘎嘉洛草原上,格萨尔王妃珠姆的父亲在虎峰宫扎下能在里面赛马的巨型牦牛帐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寒地区的人们对发展牦牛产业的期待和渴望。牛粪主要用以御寒、烧茶煮肉,也有人以牛粪为原料制成藏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牦牛以前是唯一可以载驮货物的交通工具,四季轮牧转场驮牛必不可少。

炭笔水彩画 才仁当智作

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派生出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在玉树,长江被当地人起名为“母牛河”,藏语音为“治曲”。以牛命名的山川也比比皆是,如牛心山、牛脊梁、牛蹄弯、牛鼻子山。藏族称牛为“诺”,意为宝贝,男孩子有起名“诺布”的,意思是“宝一样的男子”;女孩子起名为“诺增”,意思是“聚宝的仙子”。在民间歌舞中,牦牛也是主角,有的舞蹈动作是模仿牦牛的样子,情歌、山歌中对牦牛的咏唱更是必不可少。牦牛在雪域牧民的心中也是忠诚、勇敢、力量、认真、踏实的象征。

炭笔水彩画 才仁当智作

适当数量的牦牛对草原生态保护也有益,有人曾深有感受地说:“我们家每次转场迁徙,到上一年放过牛的草山,那里的草长势好于别的地方。那是牦牛补给的营养,还有牛蹄踏过的地方草种籽不易被风吹掉,土盖在上面,又有雨雪养墒,从来没有过黑土滩的事情。”  

时代发展到今天,玉树牦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雨后春笋般的合作社、特有种畜基地搭建起畜产品增值、牧民增收的新平台,相信玉树牦牛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广。

栏目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