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天天热闻】山海之间,听见“老友”的问候 | 山水里的中国

2023-04-22 22:23:12 来源:自然资源部

编者按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上午,2023年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在福建福州举行。在福州近郊的闽江河口湿地,如今已是“候鸟的天堂”,2023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就在本世纪初,这里还一度饱受入侵物种、滩涂养殖、黑臭水体、海漂垃圾等困扰,生态系统遭遇“内外夹攻”。

2018 年,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这是我国现有“山水工程”中唯一兼备陆地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工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日渐退化、一度垂危的闽江河口湿地,如何化身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山水里的中国》今天带来《山海之间,听见“老友”的问候》。

拔除“最难治愈的顽疾”


(资料图片)

早上七点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黄佳芳,就带着学生们来到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阳光房,他们要通过模拟潮汐装置,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黄佳芳说,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已经在这里开展了18年的湿地研究;而其中最让他们头痛的,就是一度在湿地上疯长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黄佳芳:到2008年的时候,互花米草在闽江口就已经蔓延得很厉害、面积很大了,它生长速度非常快、根系很发达、密度很大,所以它会导致土壤板结,排挤一些本地的乡土物种,比如红树林、短叶茳芏、芦苇的生存空间。如果它一直发展下去,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但是这几年因为闽江河口开展互花米草治理,而且治理得非常成功,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要去再找互花米草的样地,已经基本上是找不到了。

曾经,成片的互花米草挤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黄佳芳供图)

互花米草是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具危害性的入侵植物,2004年前后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近年来,保护区物理与生物方法并用,与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密切合作,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5亩,其余地块保持光滩,供水禽觅食与栖息;闽江河口湿地“最难治愈的顽疾”,终被拔除。

郑航:把整个互花米草高一两米的秆全部割除掉,然后再把它的根翻上来,跟犁田一样,通过海水冲刷把这些秆、根、垃圾,全部收上来。然后在比较干净的地上,种上我们自己的本土植物,芦苇、海三棱藨草、短叶茳芏、红树林。

入侵互花米草治理成效

养殖户,变身管护员

防住了入侵物种的“外患”,还有改变当地居民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内忧”。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克凤村紧挨着保护区,村民世代以“讨小海”,也就是在浅海滩涂上捕捉海产与养殖为生。养殖户林发金原先在湿地内拥有400多亩养殖基地,主产对虾、海蛏、红蟳等海产品;他说,随着保护区的建立,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行不通了。

林发金:我以前养鱼的时候,鱼塘里面就有很多鸟进来吃,我们就放鞭炮赶鸟,那时很讨厌这些鸟。我们养虾的、养鱼的,海里面是很肮脏的,海漂垃圾什么的非常多,没人管理。湿地保护区成立以后,一直跟我说,你这边现在是保护区了,养殖不能养了;这么讲我也不行,因为我们没事情做啊。

林发金的邻居林宝淦说,虽然养殖需要“靠天吃饭”,但是也算收入可观;如果没了这碗饭,他们一时想象不出未来的模样。

林宝淦: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要靠这片鱼塘来生活。收走了,我们就没有生活来源了。经常就找我们那群人聊天,一直在劝导我们。然后就说,安排我们来保护区做管护员,以后的生活有保障。

退塘还湿治理成效

转变旧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郑航介绍,多年来,当地花大力气对保护区及湿地公园内3197亩养殖塘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并帮助村民在保护区内安置工作;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林发金成为克凤村里第一个签署退养协议的养殖户,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随之转变了观念。

郑航:就细心、耐心地跟他们讲,你池子养了好多年了,你再养下去实际上投入会越来越大,希望能够转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开始的时候是靠养殖来养家糊口,现在你转变过来,做我们的管护员。有八九个原来的养殖户成为现在的管护员,我们也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生态知识、候鸟的知识。因为即使你发家致富,如果环境不好,天天面对着臭水沟,钱拿再多有什么用?很多有钱了都搬走了,这个村庄也就败掉了,这一点老百姓是想得通的。

陆海统筹、河海联动

不只是滩涂养殖,由于山海相连、水系贯通,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内的水质还一度受到上游陈塘港、二刘溪流域印染、养殖及生活污水等因素影响。郑航说,大量的污水未接入污水管网而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加上海漂垃圾的污染,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郑航:记得2015年我第一次来这里,中午的时候站在这里确实是臭不可闻,水跟墨水一模一样的,过去真的是连蚊子都活不了了;就这块海漂垃圾最多,泡沫、塑料很多,很乱很脏,也会影响到很多底栖生物的生存跟候鸟的栖息。2017年开始对整个流域进行治理,建设了一个2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还有一些生态治理的办法,把过去污染留下来的底泥、黑臭水体进行整治,每年大概有五六百吨海漂垃圾外运出去。现在有鱼了,老百姓可以钓鱼了,水质在大幅度地改善。

海漂垃圾治理成效

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山水工程”相比,闽江流域最大的特点就是“陆海统筹”,要兼顾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耕保处处长姚志勇说,从互花米草的防治到海漂垃圾的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念贯穿始终。

姚志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福州闽江河口湿地是不成立的;不能独立地来做生态修复,一定要跟周边上游的河道相关联。比如说陈塘港、二刘溪的综合整治主要是以截污、清淤,还有做生态护岸这些工程相结合;海漂垃圾不管是海上漂来的,还是上游一些河道漂来的,都会汇集到闽江河口这个位置,要常态化治理。陆地跟海洋统筹、岸上跟岸下统筹、流域上游跟下游统筹,才能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

期待“新面孔”,问候“老朋友”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共享共治、产业提升、生态守护、开放合作等六大生态核心工程,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日新月异。以前只是在越冬期或过境期才能见到的“鸟中熊猫”黑脸琵鹭,已经成为这里的“四季常客”。

黑脸琵鹭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科员郭萍萍说,如今,工作中的一大乐事就是坐在电脑前,调取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分析平台上的数十个摄像头,看看是否有“新面孔”出现;而在“老朋友”中,她最关注的就是环志编号为“Y74”的那只黑脸琵鹭。

郭萍萍:它是2020年从韩国飞过来,然后就一直在闽江河口湿地,一直到去年夏天才又回去了一趟,但是很快又回到了我们湿地,也证明了黑脸琵鹭会在我们这里度过它的亚成阶段。2020年到2021年科考的时候,有2011年科考提到的前20年都没有被记录到的鸟类被重新记录,有红喉潜鸟、棉凫、黑叉尾海燕和赤颈䴙䴘;一共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国家二级的有55种。与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相比,我们这边“闽江三宝”中,黑脸琵鹭应该算最不神秘的,因为一整年都可以在我们这边看到。

中华凤头燕鸥

勺嘴鹬

与郭萍萍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已经化身“湿地守护者”的林宝淦。如今,他每天都会和其他管护员一道,趁着退潮捡拾海漂垃圾、在湿地各区域巡逻,盯防“讨小海”、张网捕鸟、破坏红树林等行为。林宝淦说,现在,这片鸥鹭翔集、飞羽漫天的湿地成了他们休闲生活的“后花园”;而声声鸟鸣,就如同一年一度“老友”间的致意与问候。

林宝淦:它们今年飞过来了,明年又飞回来更多,跟以前的“老朋友”一样的,能再次见到它们。以前都不知道这些是什么鸟,现在有1/3能认识。像小天鹅,还有赤颈鸭、绿头鸭、针尾鸭,还有反嘴鹬,很多。这边越来越漂亮了,我们就很自豪,我们也出了一点力,把这边环境变好了。

原标题:《山海之间,听见“老友”的问候 | 山水里的中国》

关键词: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技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